全國城市PM2.5污染調查分析
北京PM2.5暴露強度最高
PM2.5對健康的影響日益受到重視。世界衛生組織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全世界約有700萬人死于空氣污染相關疾病,其中東南亞、西太平洋區域情況最為嚴重。國家計生委早前曾表示,我國將長期連續監測霧霾對人體健康所造成的影響,評估霧霾對人群健康的風險。
北京城市實驗室在這一研究中,引入暴露強度這一概念,重視“人”的因素,期望以暴露強度(PM2.5超標天數*人口數量)來定義PM2.5污染最嚴重城市。
那么,若以PM2.5暴露強度作為衡量標準,受污染嚴重城市會是哪些呢?
數據顯示,北京以1890萬的市轄區人口數量、受污染天數161天,位列暴露強度最嚴重城市之首。
第二位是天津,第三位是上海,其次依次為武漢、成都、重慶、西安、南京、濟南、鄭州、廣州、沈陽、哈爾濱、唐山、石家莊、杭州、淄博、蘇州、佛山、徐州。其中,廣州暴露天數為65天,但由于人口達到1110萬人,仍位列第11位。第19位的佛山也是同樣原因,暴露天數雖為75天,人口承載達到740萬人。
“雖然有些街道的污染程度相對較低,但是由于人口密度高,還是造成高暴露強度,比如珠三角、四川盆地、湖南、廣西等。”龍瀛說。
13大重點區域城市基本未達標
2012年,環保部制定《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規劃》劃定了13個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為京津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區,以及遼寧中部、山東、武漢及其周邊、長株潭、成渝、海峽西岸、山西中北部、陜西關中、甘寧、新疆烏魯木齊城市群。
在2013年4月到2014年4月,一年的時間里,北京城市實驗室的研究表明,13大重點區域的污染防治效果不容樂觀。其中一半的地區大氣污染超過100天,只有福建全省PM2.5年平均濃度達到一個相對低的37微克/立方米,但仍略高于35微克/立方米的國家年平均標準水平。
其中,京津冀地區 PM2.5 平均超標 219 天,年均濃度 107微克/立方米,兩項指標均位列全國各主要城市化地區之首。13大區域只有珠三角和福建省達標城市比重分別為4.5%和43.5%,其他區域達標城市均為零。
目前我國采用的PM2.5標準值為24小時平均濃度小于75微克/立方米為達標,然而,這一數值與PM2.5國際標準相比,還有差距,僅僅是達到世衛組織設定的最寬標準。
北京城市實驗室模擬了將PM2.5標準值提高為世衛組織設定的第二過渡階段(50微克/立方米)、第三過渡階段(37.5微克/立方米)以及指導值(25微克/立方米)的情況,結果發現,我國的污染情況會變得更嚴重。
在第二過渡階段標準的情況下,全國有7.76億人暴露于PM2.5的污染時間超過半年;如果將標準提高到第三過渡階段(37.5微克/立方米),暴露的人口增長到11.95億。如果采用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25微克/立方米作為標準,那么就有13.22億中國人,也就是總人口的98.6%,在PM2.5超標環境中生活半年以上。
我國地面監測站不足
我國大氣污染形勢嚴峻,為此2013年國務院出臺了“史上最嚴厲”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環保部與全國31個省(區、市)簽署了《大氣污染防治目標責任書》,明確了各地空氣質量改善目標。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珠三角區域重點考核PM2.5年均濃度下降情況。
其中,北京、天津、河北確定了下降25%的目標,長三角、珠三角確定了下降20%、15%的目標。其他20個省(區、市)重點考核PM10年均濃度下降情況。
北京城市實驗室模擬了到2017年各地目標達成后空氣質量情況,結果顯示暴露于PM2.5的我國潛在人口會有顯著下降。相較于2013年4月到2014年4月期間,有2.23億人暴露時間超過半年,到2017年這一數字將減少到0.33億人,人均年暴露天數從113天減少到86天。
由于這一研究是基于全國945個地面監測站發布的監控數據,“如果地面監測站的數據不能真實反映空氣質量,那么結果準確性就會受影響。”龍瀛說。
環保部多次要求各地確保發布的監測數據準確、可靠,絕不允許對監測數據進行修改,或掐頭去尾、弄虛作假。國務院發布《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十條措施,構建對各省(區、市)的大氣環境整治目標責任考核體系。我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柴發合表示,國家將空氣污染治理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這一轉變值得肯定,但也正因如此,少數基層干部可能會把PM2.5的監測與治理看作一個政績工程。
另外,地面監測站的高成本限制了在城市建立密集的監測點,我國目前只有190個城市建立了地面監測站,有超過400個城市仍未設立,已建立的城市中還存在一定缺口。
圖文來源:互聯網、瞭望東方周刊
- 上一篇:【周末放輕松】那些關于鴨子的管理哲學 2014/10/28
- 下一篇:警惕!管理者的十大思維障礙 2014/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