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質量管理原來是這樣……
明朝對專職商人實行“占籍”管理,無論坐商、行商都需要進行“冊籍登記”,并在京城設立清點商人和商鋪的清審制度,自明成始,每十年清審一次,到了萬歷年時,全國都開始實行商鋪的清審制度。市場上設有專門的官員“行人”負責管理市場物價,交易的中介人牙行、埠頭由官方認定,起到了輔助市場質量管理的作用。
作為又一個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政權,清朝在質量管理體制上多因襲明制,較少變動。這一時期中國古代的手工業發展到了高度成熟的階段,質量也達到了很高水平,但封建社會發展到末期,封建專制制度已經岌岌可危。清朝統治者為了維護和鞏固自身統治地位采取了一系列強化君主專制的措施,對內大興八股取士和文字獄,扼殺先進思想,培養了不少迂腐之士,對外實行海禁政策,導致外國列強來犯,中國古代的質量管理體制隨之瓦解。
五、結語
作為一種政府行為,中國古代的質量管理體制受到政治思想和統治者文化心理的深刻影響,因而在每個階段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先秦質量管理體制受到尊卑有倫的禮制思想的影響與制約,秦朝質量管理體制處處滲透著嚴刑治民的法家思想,漢朝質量管理體制經歷了從無為到有為的變化,唐朝質量管理體制在萬朝來賀的文化盛景中力求自我完備,程朱理學影響下的宋朝質量管理體制與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出現錯位,元朝質量管理體制是統治者文化身份矛盾性的外在體現,明朝質量管理體制交錯地存在著文化主體的優越感與懼怕失去統治地位的憂慮感,清朝質量管理體制在極端強化的君主專制中走向瓦解。但是,由于各個時期在物質基礎、知識經驗上存在著累積性,在法律制度、思想觀念上存在著繼承性,中國古代的質量管理體制又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完善的。兩種特征共同構成了中國古代質量管理體制演變的基本規律。
我國當前質量管理體制的建設可以從古代質量管理體制的經驗與教訓中獲得啟示:
其一,古代各個時期的質量管理體制都十分注重對前朝的借鑒與繼承,無論是職官機構的設置還是法律法規的制定都有較強的延續性,這使得中國古代江山雖因多次歷經朝代更替而幾易名姓,但質量管理體制卻在長期的歷史積累的基礎上日趨完善。當然,質量管理體制的建設應符合社會發展的實際,再成功的質量管理體制都不可照抄照搬,唐代的質量管理體制可謂后世的典范,但是宋代對其的沿襲卻著實引發了一場令統治者束手無策的“市場質量危機”。
其二,古代質量管理體制中統治者所起的作用可以讓我們反思政府在質量管理體制中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專制思想的深刻影響和制約導致古代質量管理體制成為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手段和工具,出現了政權不分和權力過度集中的現象。相關政策法規執行過程中的主觀性和模糊性致使腐敗滋生,使本來就不夠健全的法制、法規無法完全發揮作用。如何進行合理的職權分配和解決質量管理過程中執行不力的問題也是今天我們面臨的重要問題。
其三,通過分析可以發現,古代各個朝代的質量管理體制與同時期占統治地位的文化思想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文化氣度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產品質量所能達到的高度,質量興衰與文化興衰是相對應的,而文化的缺失正是今天我國產品質量問題百出的重要原因之一。1997年10月26日《紐約日報》刊登的一篇題為《暫時的全球形象:中國出口的是自己的不確定性》的文章這樣評價中國產品,“大多數時候,中國制造并不是真正意義上中國的制造。與意大利時裝、法國紅酒和美國電影不同,多數中國出口與中國文化無關。就買方而言,它們只是低價的東西”。作為“世界的工廠”,中國一直在為他人作嫁衣,充當世界名牌的加工站,“中國制造”雖遍布全球市場,但卻缺乏屬于中國的文化標識。作為禮儀之邦,中國商人的道德自律性之差卻成為我們的心頭之痛。要應對經濟高速發展下的精神空虛、文化迷茫和價值觀的失落等問題,中國文化需要從傳統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沖突與融合中尋找自身的立足點。
【原文標題】中國古代質量管理體制的演變
【專題名稱】(武漢)2013年3期第43~49頁
【專 題號】C3
【復印期號】2014年04期
【作者簡介】黃文杰,武漢大學藝術學系
- 上一篇:【良心】涉嫌商業欺詐,認證變“認錢”的三宗罪 2014/6/25
- 下一篇:《非誠勿擾》黃菡女士的語錄,億萬人瘋轉! 2014/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