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管理經典寶典
科學管理理論
代表人物:費雷德里克·泰勒(1856-1915)
1.對工人提出科學的操作方法,以便有效利用工時,提高工效。研究工人工作時動作的合理性,去掉多余的動作,改善必要動作,并規定出完成每一個單位操作的標準時間,制定出勞動時間定額。
2.對工人進行科學的選擇,培訓和晉升。選擇合適的工人安排在合適的崗位上,并培訓工人使用標準的操作方法,使之在工作中逐步成長。
3.制定科學的工藝規程,使工具、機器、材料標準化,并對作業環境標準化,用文件形式固定下來。
4.實行具有激勵性的計件工資報酬制度。對完成和超額完成工作定額的工人以較高的工資率計件支付工資;對完不成定額的工人,則按較低的工資率支付工資。
5.管理和勞動分離。管理者和勞動者在工作中密切合作,以保證工作按標準的設計程序進行。
組織理論
代表人物:馬克斯·韋伯(1864-1920)
韋伯勾畫出理想的官僚組織模式,具有下列特征:
1.組織中的人員應有固定和正式的職責并依法行使職權。組織是根據合法程序制定的,應有其明確目標,并靠著這一套完整的法規制度,組織與規范成員的行為,以期有效地追求與達到組織的目標。
2.組織的結構是一層層控制的體系。在組織內,按照地位的高低規定成員間命令與服從的關系。
3.人與工作的關系。成員間的關系只有對事的關系而無對人的關系。
4.成員的選用與保障。每一職位根據其資格限制(資歷或學歷),按自由契約原則,經公開考試合格予以使用,務求人盡其才。
5.專業分工與技術訓練。對成員進行合理分工并明確每人的工作范圍及權責,然后通過技術培訓來提高工作效率。
6.成員的工資及升遷。按職位支付薪金,并建立獎懲與升遷制度,使成員安心工作,培養其事業心。
一般管理理論
代表人物:亨利·法約爾(1841-1925)
泰勒的研究是從“車床前的工人”開始,重點內容是企業內部具體工作的效率。法約爾的研究則是從“辦公桌前的總經理”出發的,以企業整體作為研究對象。
法約爾區別了經營和管理,認為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管理包括在經營之中。通過對企業全部活動的分析,將管理活動從經營職能(包括技術、商業、業務、安全和會計等五大職能)中提煉出來,成為經營的第六項職能。進一步得出了普遍意義上的管理定義,即“管理是普遍的一種單獨活動,有自己的一套知識體系,由各種職能構成,管理者通過完成各種職能來實現目標的一個過程。”
法約爾還分析了處于不同管理層次的管理者其各種能力的相對要求,隨著企業由小到大,職位由低到高,管理能力在管理者必要能力中的相對重要性不斷增加,而其他諸如技術、商業、財務、安全、會計等能力的重要性則會相對下降。
法約爾提出了一般管理的14項原則:
1.勞動分工;
2.權力與責任;
3.紀律;
4.統一指揮;
5.統一領導;
6.個人利益服從整體利益;
7.人員報酬;
8.集中;
9.等級制度;
10.秩序;
11.公平;
12.人員穩定;
13.首創精神;
14.團隊精神。
人際關系理論
代表人物:梅奧(1880-1949)
古典管理理論的杰出代表泰勒、法約爾等人在不同的方面對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論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并對管理實踐產生深刻影響,但是他們共同的特點是,著重強調管理的科學性、合理性、紀律性,而未給管理中人的因素和作用以足夠重視。
梅奧在美國西方電器公司霍桑工廠進行的、長達九年的實驗研究——霍桑試驗,真正揭開了作為組織中的人的行為研究的序幕。
霍桑試驗的研究結果否定了傳統管理理論的對于人的假設,表明了工人不是被動的,孤立的個體,他們的行為不僅僅受工資的刺激,影響生產效率的最重要因素不是待遇和工作條件,而是工作中的人際關系。據此,梅奧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1.工人是“社會人”而不是“經濟人”。
2.企業中存在著非正式組織。
3.新的領導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滿意度。
需要層次論
代表人物:馬斯洛(1908-1970)
這種理論的構成根據3個基本假設:1.人要生存,他的需要能夠影響他的行為。只有未滿足的需要能夠影響行為,滿足了的需要不能充當激勵工具。2.人的需要按重要性和層次性排成一定的次序,從基本的(如食物和住房)到復雜的(如自我實現)。3.當人的某一級的需要得到最低限度滿足后,才會追求高一級的需要,如此逐級上升,成為推動繼續努力的內在動力。馬斯洛提出需要的5個層次如下:
1.生理需要,是個人生存的基本需要。如吃、喝、住處。
2.安全需要,包括心理上與物質上的安全保障,如不受盜竊的威脅,預防危險事故,職業有保障,有社會保險和退休基金等。
3.社交需要,人是社會的一員,需要友誼和群體的歸宿感,人際交往需要彼此同情、互助和贊許。
4.尊重需要,包括要求受到別人的尊重和自己具有內在的自尊心。
5.自我實現需要,指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自己對生活的期望,從而對生活和工作真正感到很有意義。
X-Y理論
代表人物:道格拉斯·麥格雷戈(1906-1964)
1.一般人并不是天性就不喜歡工作的,工作中體力和腦力的消耗就像游戲和休息一樣自然。工作可能是一種滿足,因而自愿去執行;也可能是一種處罰,因而只要可能就想逃避。到底怎樣,要看環境而定。
2.外來的控制和懲罰,并不是促使人們為實現組織的目標而努力的唯一方法。它甚至對人是一種威脅和阻礙,并放慢了人成熟的腳步。人們愿意實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來完成應當完成的目標。
3.人的自我實現的要求和組織要求的行為之間是沒有矛盾的。如果給人提供適當的機會,就能將個人目標和組織目標統一起來。
4.一般人在適當條件下,不僅學會了接受職責,而且還學會了謀求職責。逃避責任、缺乏抱負以及強調安全感,通常是經驗的結果,而不是人的本性。
5.大多數人,而不是少數人,在解決組織的困難問題時,都能發揮較高的想象力、聰明才智和創造性。
6.在現代工業生活的條件下,一般人的智慧潛能只是部分地得到了發揮。
管理方格理論
代表人物:羅伯特·布萊克
這種理論倡導用方格圖表示和研究領導方式。縱軸和橫軸分別表示企業領導者對人和生產的關心程度。
管理方格圖中,1.1定向表示貧乏的管理,對生產和人的關心程度都很小;9.1定向表示任務管理,重點抓生產任務,不大注意人的因素;1.9定向表示所謂俱樂部式管理,重點在于關心人,企業充滿輕松友好氣氛,不大關心生產任務;5.5定向表示中間式或不上不下式管理,既不偏重于關心生產,也不偏重于關心人,完成任務不突出;9.9定向表示理想型管理,對生產和對人都很關心,能使組織的目標和個人的需求最理想最有效地結合起來。
有效管理者研究
代表人物:杜拉克
他認為要成為有效的管理者必須養成五種思想習慣:
1.知道把時間用在什么地方。管理者應該清楚,自己掌握支配的時間是很有限的,他們必須要利用這點有限時間進行系統的工作。
2.有效的管理者要注重外部作用,把力量用在獲取成果上,而不是工作本身。
3.有效的管理者把工作建立在優勢上——他們自己的優勢,他們的上級、同事和下級的優勢,以及形勢的優勢,也就是建立在他們能做什么的基礎上。他們不把工作建立在弱點上。
4.有效的管理者把精力集中于少數主要領域。在這些領域里,優異的工作將產生杰出的成果。他們給自己定出優先考慮的重點,并堅持重點優先的原則。他們知道,他們只有將首要的事情先做,次要的事情不做,別無選擇。否則將一事無成。
5.最后,有效的管理者做有效的決策。他們知道,有效的決策常常是根據“不一致的意見”作出的判斷,而不是建立在“統一的看法”基礎上的。
Z理論
代表人物:威廉·大內
在Z理論的研究過程中,大內選擇了日、美兩國的一些典型企業進行研究。這些企業都在本國及對方國家中設有子公司或工廠,采取不同類型的管理方式。大內的研究表明,日本的經營管理方式一般較美國的效率更高,這與20世紀70年代后期起日本經濟咄咄逼人的氣勢是吻合的。作者因此提出,美國的企業應該結合本國的特點,向日本企業管理方式學習,形成自己的管理方式。他把這種管理方式歸結為Z型管理方式,并對這種方式進行了理論上的升華,稱為“Z理論”。
Z理論認為,一切企業的成功都離不開信任、敏感與親密,因此主張以坦白、開放、溝通作為基本原則來實行“民主管理”。
- 上一篇:最全高溫作業防暑降溫指南 2016/7/21
- 下一篇:《國家危險廢物名錄》(2016)版解讀 2016/7/17